<th id="42xli"><sup id="42xli"><acronym id="42xli"></acronym></sup></th>

<pre id="42xli"><small id="42xli"></small></pre>

  • <th id="42xli"><option id="42xli"></option></th>

    <object id="42xli"></object>
    1. 上绿集团《党史故事我来讲》
      日期:2021-04-30 13:08  来源:未知

      【开栏语】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上绿集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采取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方式,切实把“规定动作”做到位,让“自选动作”有特色。集团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本期《党史故事我来讲》由集团党群工作部姜帅讲述《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

      《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经典曲目其旋律婉转悠扬,其词章走心动情,可谓妇孺皆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江西上饶铅山人姚筱舟。

      1933年4月3日,姚筱舟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石塘镇,2019年9月1日,在陕西省铜川市因病逝世,享年86岁。

      1949年5月,铅山县解放,年仅16岁的姚筱舟,因就读的铅山中学解散,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恰好,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正好在铅山县河口镇招生考试。带着一块大洋和几件换洗衣服,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渡”。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姚随部队开进贵州剿匪。很快,鸭绿江边又燃起战火,姚筱舟又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54年,姚筱舟随部队回国并转业地方,先在陕西省商洛石棉矿开采云母,后因矿井资源枯竭关闭,最终来到铜川矿务局担任技术员。1957年元月,他下井做了一名普通采煤工人。正是这段和矿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光,点亮了姚筱舟心中诗歌的火苗。

      1958年4月开始,全国上下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全民进入“新民歌时代”。1958年七月的一天深夜,窗外是繁星满天,窗内他夜不能寐,诗情控制着这个25岁的年轻人,他伏案疾书,又不时涂改,直到曙色打白了窗棂……《唱支山歌给党听》就这样呱呱落纸了。

      诗歌发表在当年6月26日《陕西文艺》杂志专栏。1962年,辽宁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将《唱支山歌给党听》编入《新民歌三百首》。当时,在沈阳当兵的雷锋把这首诗抄在了自己的日记里。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上海实验歌剧院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在翻看《雷锋日记》时发现了这首诗歌,并为其谱了曲。

      1963年的一个早晨,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里也听到这首歌,她找到老师请求试唱。很快,才旦卓玛以深情和独特的音色音质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成功演唱,并先后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受到了全国听众的喜爱,传遍了大江南北,一唱成名。文化部决定将这首歌列为《全国优秀群众歌曲》五首之一。
      歌如其人,初心不变。姚筱舟一生写下了200多首诗歌,基本上都是以矿工、矿山为主题,被人称为“矿工诗人”。说起成名往事,姚筱舟说:“铅山是我的家乡,它给予了我学生时代最珍贵的教育,让我创作了更多的诗词。”

      2001年,已经离休的姚筱舟终于光荣入党,这一天离他18岁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整整过去了半个世纪。姚筱舟说:“我歌颂了党,我自己就必须是共产党员,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做违背党的事情,我一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共产党员。”

      “我是一块小小的煤炭,是矿工、矿务局和党把我开采出来,并用爱把我点燃,使我能发出一点光与热,回报给人民……”2019年9月1日,也是姚筱舟在重回铅山老家的整整4个月后,他在浓浓的诗意中永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忧伤与快乐,他的词章与旋律,一直飘扬在故乡的山水之间,回荡在老家的人民心里。

        [ 责任编辑:上饶绿投集团 ]
        ☆ 相关文章
        上饶市绿色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上饶市信州区广信大厦A座 电话:0793-8089917
        技术支持:上饶之窗 赣ICP备20000925号-1
        久久精品亚洲AV无码三区观看